摘 要
臺灣獼猴社會行為中,最常見的是理毛行為,其次是跨騎行為。跨騎行為的互動行為中,有成年雄猴間、亞成雄猴間、成年雌猴間、亞成雌猴間、幼猴間(不分雄猴與雌猴)、嬰猴間(不分雄猴與雌猴)的相互跨騎行為;成年雄猴與亞成雄猴間、成年雄猴與成年雌猴間、成年雄猴與亞成雌猴間、成年雄猴與幼猴間、成年雄猴與嬰猴間的相互跨騎行為;亞成雄猴與成年雌猴間、亞成雄猴與亞成雌猴間、亞成雄猴與幼猴間、亞成雄猴與嬰猴間的相互跨騎行為;成年雌猴與亞成雌猴間、成年雌猴與幼猴間、成年雌猴與嬰猴間的相互跨騎行為;亞成雌猴與幼猴間、亞成雌猴與嬰猴間的相互跨騎行為;幼猴與嬰猴間的相互跨騎行為。
臺灣獼猴的跨騎行為存在於各年齡層,有異性間與同性間的相互跨騎行為。依成年雌猴的生理階段,其(1月至3月)為懷孕期、(4月至6月)為生產期、(7月至9月)為育嬰期、(10月至12月)為交配期。於四階段期間,亦是天天都會上演彼此間之異性間與同性間的相互跨騎行為。跨騎行為是本能、學習、模仿的社會行為,是生存與繁衍的基本條件。但一般人的異樣的看法、錯誤的認知,咸認為同性間的相互跨騎行為是一種異常的社會行為,此種情形就如視見臺灣獼猴的理毛行為,都是低位階者替高位階者理毛,殊不知彼此間的親子關係、親屬關係、親緣關係、父子關係、父女關係、雌子關係、雌女關係的互動,或是認為是吃鹽分、抓跳蚤等,卻不知是一種梳理的行為。所以探討臺灣獼猴雌猴相互間的跨騎行為,依情境、時機、階段期等而有諸多複雜的涵義,並不是單一的行為解讀。在探討臺灣獼猴雌猴相互間的跨騎行為之際,並探討社群成員間彼此的跨騎行為,藉以澄清訛傳而深植人心的同性間的相互跨騎行為,是錯誤看法、認知及觀念,及冀望能喚回人類的良知良能及喚醒對臺灣獼猴的種種迷思。
1、懷孕期影響雌猴間跨騎行為的因素;
2、生產期影響雌猴間跨騎行為的因素;
3、育嬰期影響雌猴間跨騎行為的因素;
4、交配期影響雌猴間跨騎行為的因素;
5、跨騎行為是本能的社會行為;
6、跨騎行為是學習的社會行為;
7、跨騎行為是模仿的社會行為;
8、影響成年雄猴間跨騎行為的因素;
9、影響亞成雄猴間跨騎行為的因素;
10、影響亞成雌猴間跨騎行為的因素;
11、影響幼猴間跨騎行為的因素;
12、影響嬰猴間跨騎行為的因素;
13、雌猴間跨騎行為與親子關係互動的因素;
14、雌猴間跨騎行為與親屬關係互動的因素;
15、雌猴間跨騎行為與親緣關係互動的因素;
16、親代雌猴與子代雌猴間跨騎行為互動的因素;
17、雌猴間跨騎行為與倫理關係互動的因素;
18、雌猴間跨騎行為與影響雌猴間位階的因素;
19、雌猴間跨騎行為與影響分群或雌猴離群的因素;
20、雌猴間跨騎行為與影響核心雄猴遷出及遷入的因素;
21、雌猴間跨騎行為與影響周邊雄猴遷出及遷入的因素;
22、雌猴間跨騎行為與影響亞成雄猴遷出及遷入的因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