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餵食臺灣獼猴會造成營養過剩嗎?臺灣獼猴營養過剩會導致很會生嗎?

在學術論文發表上有言:飲食不當或營養不足「可能」影響或導致人類男性生育及不育的現象,卻無營養過剩之說而影響或導致人類女性很會生育的說法。「營養不足」與「營養過剩」是相反詞;「男性」與「女性」是完全不同的性別,這是相互矛盾的說法。
就如說:餵食臺灣獼猴會導致獼猴數量暴增(很會生);又言:餵食臺灣獼猴會導致獼猴喪失謀生能力(數量減少)。獼猴數量暴增與喪失謀生能力;很會生與數量減少,豈不是相互矛盾的說法。人類與臺灣獼猴雖皆屬靈長類,但人類與臺灣獼猴卻有截然不同的生理結構,怎可相提並論呢?
人類女性每年每月都有排卵期而野外臺灣獼猴成年雌猴於發情期間只有短短的二個月,與圈養的臺灣獼猴完全不一樣。而且在自然機制下野外臺灣獼猴成年雌猴有生育的間隔期,然而人類卻靠結紮來控制人口的成長。
木柵動物園的臺灣獼猴成年雌猴個個營養過剩嗎?不是實施減肥措施嗎?很會生嗎?怎能與野外臺灣獼猴成年雌猴相互比較呢?開發中或已開發的國家個個營養過剩嗎?很會生嗎?不是鼓勵生產嗎?推動減肥運動嗎?那麼與較落後國家作一比較?有鼓勵生產嗎?有推動減肥運動嗎?
壽山地區於民國78年才開放,在之前以大社觀音山地區野外臺灣獼猴為數最多,也是各媒體報導的焦點。民國74年義守大學(前身為高雄工學院)的建校是蓋在水源區,而造成大坑溪及大樹溪的枯竭,更諷刺的是當年「水資源」會議卻於該校舉行。再看看現今的開發,有在檢討反省嗎?照樣我行我素呀!
大社觀音山入口的告示牌上,至今還寫著:「請勿餵食臺灣獼猴,餵食會造成獼猴營養過剩而導致很會生及喪失謀生能力」,請問目前大社觀音山的野外臺灣獼猴數量有多少?請不要再睜眼說瞎話了。我一再地強調說:「餵食與野外臺灣獼猴的族群生態是毫無相關的」。
壽山地區野外臺灣獼猴在人為因素下:如獵捕,棲地零碎化等及自然因素如封閉地形、成年雄猴移出與移入的頻繁等,基因的異質性反而高於開闊的地區:如大社觀音山、旗尾山、六龜及大岡山等地區,這些地區基因的同質性高而造成基因漂變(尤其是小族群),可能造成該地區族群的滅絕,你相信嗎?
監察院財經委員會通過程仁宏與李炳南所提調查報告,監委指出,台灣獼猴外型似人形,民眾很少獵殺,加上保育政策與教育宣導有成,使得台灣獼猴數量逾26萬隻?程仁宏與李炳南表示,農委會應定期調查獼猴數量,對於超越容許負載地區,優先採取因應措施(中央社記者葉素萍台北21日電2011/06/21)。
監委先生的調查報告也應該有憑有據?不應該說些「危言聳聽」的話語吧!因為您是中華民國最高司法院的監委委員。請問臺灣獼猴數量逾26萬隻?與您要求農委會應定期調查獼猴數量?是否相互矛盾的說法?還是對臺灣獼猴數量逾26萬隻?存疑?坦白說:臺灣獼猴數量逾26萬隻的調查?根本是「胡說八道」。我深深地瞭解調查的經過,並於我部落格澄清與抨擊,但是您還是相信國內靈長類的「主流」。
請問民眾很少獵殺嗎?卻是大肆毒殺、坑殺與獵捕;保育政策嗎?卻由民國 78年的珍貴稀有到現今的一般保育的第三級,猶如溜滑梯般,甚至於入侵果園可當場獵殺教育宣導有成嗎?宣導什麼東西呢?太多錯誤的認知與觀念;負載地區在那裡?難道又相信根本沒至壽山地區調查野外臺灣獼猴,甚至分不清「族群」與「社群」及何謂族群生態的「主流」派的學者、專家嗎?
臺灣獼猴破壞果園、侵入校園時有所聞?呼籲農委會研議合理補償制度。合理補償制度我於民國85年即提出,為何呢?因為合理補償制度可降低、減少野外臺灣獼猴的傷亡,所以本人非常贊同。至於增訂投保「野生動物攻擊遊客公共意外責任險」規定,保障民眾權益?而且是保障全民安全?真是匪夷所思的作法。
本人持非議的看法,因為是遊客「侵門踏戶」地入侵、破壞野外臺灣獼猴的棲息地,進入「猴山」本身就該做好應有的「防範措施」,不是總是責怪野外臺灣獼猴,其實野外臺灣獼猴「攻擊遊客」的錯誤說帖是深受「主流」派的學者、專家的「毒害」。
監委先生的調查報告:講來講去都是站在「人」立場,避免什麼會引發民怨及確保農民合法權益,這是倒果為因的作法?還說:採用「科學方法」,科學的真意是「求真」及「求實」呀!但是野外臺灣獼猴的「真相」在那裡呢?
監委先生建議農委會借鏡日本經驗,日本獼猴與野外臺灣獼猴的食性、習性與行為是大有不同之處,借鏡日本經驗就如以「圈養」獼猴的行為「套用」在「野外」獼猴的行為,如此的作法,反而是「畫虎不成反類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