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臺灣「獼」猴≠臺灣「謎」猴:裝設無線電發報器的必要性?

2002年,高雄市政府在壽山捕捉了17隻臺灣獼猴進行體內寄生蟲檢查、肺結核、B型肝炎、C型肝炎、疱疹、登革熱等疾病的篩檢及血液學分析,以了解獼猴的個體健康狀況(裴家騏,2009)2005年為了檢測猿猴B泡疹病毒,高雄市政府再次捕捉壽山臺灣獼猴,並送檢21隻收容的臺灣獼猴(TVBS新聞稿,2005)
在王(2009)論文中研究方法寫道:2006 6 17 日在高雄市壽山動物園收容中心為高雄市政府建設局所誘捕的侵入民宅之臺灣獼猴進行健康檢查時,一併進行無線電發報器頸圈的配掛,於2006 6 23 日下午在海軍陸戰隊萬壽山要塞管制區中野放點(1728052505784)野放該隻編號30 號的雌性獼猴。。並於2007 1 23 日(編號19 號的雌性獼猴)以及4 4 日(編號18 號的雌性獼猴)於同一野放點野放2隻雌性獼猴。
事實上,根據林金福的記錄和中山研究生拍攝的照片,被裝設追蹤器的臺灣獼猴個體總共有五隻(23),但是該論文僅提及3隻雌猴的狀況,就算被裝設追蹤器的2隻雄猴野放以後都失蹤和死亡,也應該要詳實記錄、描述研究目標的情況,而不是加以忽略刪除。

1. 被裝設無線電發報器的雄猴個體(1)
2.被裝設無線電發報器的雄猴個體(2),由照片可看見明顯的生殖器特徵。
3.被設無線電發報器的雌猴個體,出現反覆拔毛的行為。
照片中的雌猴,被裝設無線電發報器之後,不斷反覆拔毛想扯掉項圈,這樣的行為極可能是對項圈的排斥、不適應,但是該論文完全沒有提及不適應的狀況。
4.被設無線電發報器的雌猴個體,至2011年仍掛帶著已無作用的無線電發報器。
該研究於20086月結束,論文於20097月完成。 然而2011年時,雌猴仍掛著無線電發報器。研究完成了,論文寫完了,這無線電發報器卻還是牢固的掛戴在牠們的脖子上。
而今,當逝者已逝(被掛帶追蹤器的三隻雌猴截至2013年底都沒有再看見過,於2014年3月21日醜次女又出現),新的計畫又開始展開。
5.因追蹤壽山臺灣獼猴社群活動範圍計畫而被掛戴無線電發報器的雌猴個體。
經去電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查證,此無線電發報器是因委託屏東科技大學追蹤臺灣獼猴社群的活動範圍所掛戴。而這樣的無線電發報器乍看之下,以研究為名裝設似乎是合情合理,但是事實上無線電發報器在活動範圍的追蹤研究上的必要性又有多少呢?
1.無電追蹤器的原理?
2009年「柴山地區臺灣獼猴活動範圍與移動距離之研究」論文中所使用的接收器號為Telonics TR4 無線電接收器。無線電接收器是使用電波(電磁波)訊號來接收,而電波訊號是發散性的,接收器可以進行微調的範圍內,至少為+ / - 5千赫(通常為-75 kHz)
   
接收器僅能接收訊號強弱,根據天線接收訊號時的音頻高低來估計研究目標的方位訊號接收器本身無法測定距離與方位, 必須仰賴研究人員的判斷。且研究目標的所在位置必須使用三角定位法(triangulation)才能準確判斷,三角定位就是利用相交的兩條線決定一個點 的原理,當人在兩個不同地點偵測到發報器所發出來的方位,這兩個方位角所交會出的點,就是發報器所在的位置。當用天線搜尋而接收器收到訊號的時候,聽到的 無線電音頻的聲音會隨著天線的轉向而有所變化,而音頻最高的方向就是動物所在的方位角。通常為了減少無線電波反射導致的誤差,有必要從不同地點獲取不同的 方位,進而將被跟蹤的動物定位在一個狹窄的範圍內。至於接收器位置通過GPS(全球定位系統)定位後,便可以在地形圖(例如1:10,000)上標示出發 射器的所在位置(野生動物研究實習手冊,2006)
爭議點:
就算掛戴無線電的追蹤項圈,也必須進入研究人員可接受到訊號的範圍內,並在追蹤期間並使用掌上型GPSGarmin 60CSx)紀錄行進軌跡,以紀錄猴群全天的移動路徑。不論有無掛戴都必須靠研究人員長期追蹤目標個體才能得到準確的數據,那麼無線電追蹤器的掛戴在臺灣獼猴來說是必要的嗎?
無線電追蹤器必須進行人工三角定位,才能獲得資料點,且壽山屬崎嶇的石灰岩地形,無線電受到地形阻隔的干擾之下可能縮短發報器(也就是項圈)的有效傳遞距離。
2.無線電追蹤器的種類?如何得知目前的追蹤器跟2009年時所用的是同類型?
目前野外調查最常使用的追蹤器有三種:
()傳統超高頻率無線電發報器(VHF Transmitter)
此 系統為除了用人力追蹤外,最傳統的追蹤工具,其優點為價格便宜、構造簡單可靠性高。缺點為必須進行人工三角定位,才能獲得資料點,人為誤差較大,如需獲得 長時間資料,即需長時間追蹤,造成研究人力浪費,且因山上之生活艱苦,故有勇氣投入此野外研究之人不多,造成野外資料收集不易。
(
)衛星式無線電發報器(satel-lite transmitterplatform transmitter terminals trans-mitter (PTTs))
衛星式無線電發報器即是改良傳統超高頻率無線電發報器需直接追蹤的缺點,直接接收衛星訊號加以計算、定位,然後再經由發報器傳送資料至衛星公司,研究者可視 需要直接向衛星公司購買資料,不須野外追蹤,可大大節省人力,立刻知道動物所在位置。但其缺點為誤差大,誤差範圍可達二公里,且需額外負擔每日購買資料之 費用,此一費用對於野生動物研究而言,是一筆沈重的負擔。目前臺灣研究綠蠵龜大都利用此一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式無線電接收發報器(Global Position Sys-tem (GPS) transmitter)
唯一缺點為價格昂貴,優點為每日資料定時自動接收衛星訊號加以定位,儲存於記憶體中,不須人工三角定位,且定位誤差僅僅數公尺,資料精確高。(淺談大型野生動物無線電追蹤器,2000)
()()因為價格昂貴一般單位計畫無法負荷,且()的誤差值達2km。目前(2013.12月間)已有中山研究生曾看到有研究人員手拿H天線追蹤訊號,因此證實目前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活動範圍追蹤計畫仍是採用傳統超高頻率無線電發報器。
爭議點:
目前對獼猴屬的物種活動範圍的相關文獻不少,譬如日本獼猴、恆河猴等,較多文獻是使用追蹤的方式調查活動範圍,並沒有使用無線電追蹤項圈,研究活動範圍,追蹤器並不是唯一研究活動範圍的方法。
目前裝設追蹤器的個體,是2(皆群外雄猴)1雌,這三隻個體分屬不同社群。臺灣獼猴 (Macaca cyclopis) 是以母系社會結構為主的群居性動物 (Birky & Su, 2005)。在母系社會的結構中,雌猴間存在著嚴密的血緣關係,雌猴多留在出生社群,雄猴在3-5歲會離開出生群 (Wu & Lin, 1992 Hsu & Agoramoorthy, 1999; Hsu & Lin,2001)。因此成年雄猴會離開本群在各個社群間流轉,而群外雄猴在交配季不會長期待在同一社群。計畫的研究目標是社群的活動範圍,那麼在不確定性這麼高的群外雄猴個體上裝設追蹤器要如何研究獼猴社群的活動範圍呢?
臺灣獼猴社群在外出覓食時會有分散成小組行動的狀況,(日本獼猴也有文獻提出日本獼猴社群也有類似的移動模式: Jacobs, A. (2010). Group cohesiveness during collective movements: Travelling apart together.Behavioural Processes, 84(3), 678–680.)
那麼一個社群中,只針對單一個體裝上追蹤器所描述的活動範圍可能無法代表"社群"的活動路徑。
做人為的追蹤觀察也許在位置的地理資訊的精確度不如追蹤器的記錄,但是卻可以觀察到更多動物行為(例如分開成小組行動的模式)
我認為,不論身為研究者或是相關單位的決策者,在對該物種進行研究調查時應當對該物種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一份計畫案的價值是為了將來提供相關學術研究、相關單位應用管理可以參考,可是若是連物種的社會結構、移動模式都不甚了解,那麼所做出的研究成果價值何在?
參考文獻:
Jacobs, A. (2010). Group cohesiveness during collective movements: Travelling apart together.Behavioural Processes, 84(3), 678–680.)
王常宇,2008,柴山地區台灣獼猴活動範圍與移動距離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裴家騏,2009,高雄市人猴關係改善建議書。
陳祖揚,20122009-2011高雄市柴山臺灣獼猴嬰猴出生率及死亡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毛俊傑、林良恭等人編寫,2006,野生動物研究實習手冊。
Telonics TR-4 RECEIVER使用說明:http://www.telonics.com/literature/tr-4/tr-4.html
淺談大型野生動物無線電追蹤器:http://www.ysnp.gov.tw/newsletter_messages.aspx?id=179





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無語問蒼天!

豈有此理: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與屏東科技大學於臺灣獼猴頸上裝追蹤器卻不追蹤,視保育類動物為芻狗而任其自生自滅。此隻雄猴之頸上裝追蹤器很緊縮造成其非常不舒服,已有拉扯出現,最後造成死亡(已有前車之鑑)。
無語問蒼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