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壽山臺灣獼猴之嬰猴死亡及受傷的探討

      
 野生動物保育法未實施之前,全臺臺灣獼猴的確面臨獵捕的壓力,其數量正面臨瀕臨絕種的邊緣,因而將臺灣獼猴列入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78年實施野生動物保育法以來,雖面臨盜獵的壓力,但臺灣獼猴的幼猴及嬰猴的數量的確有增加的趨勢,在保育法實施以來是顯著的成就。亦造成一種假象的烙印,認為臺灣獼猴很會生,卻不知臺灣獼猴的生命有生即有死的基本概念,更不知在大自然的嚴苛條件下,臺灣獼猴的成長過程中,亦面臨死亡的壓力,從嬰猴階段至成年猴時其折損率及死亡率頗高。
        目前臺灣獼猴的年齡結構,正出現斷層的跡象。茲將臺灣獼猴成年雌猴的年齡結構,依年齡可分為年老雌猴或親代雌猴(滿15歲以上),中生代雌猴或第一代子代雌猴(滿10歲至未滿15歲間),新生代雌猴或第二代子代雌猴(滿5歲至未滿10歲間)。野生動物保育法實施12年來,最近幼猴及嬰猴數量的確有增加,其主要原因在於中生代雌猴及新生代雌猴的存活率的提高,自然地增加了嬰猴的數量,並不是臺灣獼猴很會生。就如目前一般人根本不熟知臺灣獼猴的食性、習性、生活模式,一再地訛傳臺灣獼猴經人類餵食後,數量急遽的增加,卻又說臺灣獼猴經人類餵食後,完全沒有謀生的能力。怪哉!喪失謀生能力怎麼會數量急遽增加呢?真是無稽之談呀!也是不攻自破的迷思!
        往前臺灣獼猴之年老雌猴、中生代雌猴、新生代雌猴的數量極少,也因此產生臺灣獼猴有殺嬰行為的疑慮,目前臺灣獼猴嬰猴的存活率的增加,怎不說臺灣獼猴有殺嬰行為呢?何況以雌猴的天性而言,臺灣獼猴根本沒有殺嬰行為的存在。嬰猴(自出生時至未滿1)的死亡及受傷,於懷孕期(1月至3)死亡及受傷為( %n= );生產期(4月至6)死亡及受傷為( %n= );育嬰期(7月至9)死亡及受傷為( %n= );交配期(10月至12)死亡及受傷為( %n= ),其中以交配期死亡率及受傷率為最高。其主要的因素在於交配期(10月至12)間,出現吃醋行為、遷怒行為、追逐行為、逃離行為、對峙行為等出現的頻繁,及此時期亦是嬰猴的獨立期,所以容易造成嬰猴意外的死亡及受傷。因此探討灣獼猴之嬰猴的死亡及受傷,除氣候、流產及人為的失蹤因素外,主要在於其社會行中,出現吃醋行為、遷怒行為、追逐行為、逃離行為、對峙行為等次數,及年老雌猴、中生代雌猴、新生代雌猴的照顧行為,和年老雌猴、中生代雌猴是否是連續的生產或間隔性的生產而息息相關。
1、懷孕期影響嬰猴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2、生產期(臣服期)影響嬰猴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3、育嬰期影響嬰猴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4、交配期(示好期)影響嬰猴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5、自然條件而影響嬰猴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6、人為原因而影響嬰猴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7、社會行為中吃醋行為而影響嬰猴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8、社會行為中遷怒行為而影響嬰猴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9、社會行為中逃離行為而影響嬰猴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10、社會行為中對峙行為而影響嬰猴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11、社會行為中追逐行為而影響嬰猴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12、年老雌猴照顧嬰猴行為而影響嬰猴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13、中生代雌猴照顧嬰猴行為而影響嬰猴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14、新生代雌猴照顧嬰猴行為而影響嬰猴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15、年老雌猴生育次數之連續生產而影響嬰猴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16、中生代雌猴生育次數之連續生產而影響嬰猴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17、年老雌猴生育次數之間隔性生產而影響嬰猴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18、中生代雌猴生育次數之間隔性生產而影響嬰猴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19、社群組成之成員多寡而影響嬰猴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20、社群活動範圍而影響嬰猴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21、社群覓食範圍而影響嬰猴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22、社群因分群而影響嬰猴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23、社群因核心雄猴的遷出及遷入而影響嬰猴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24、社群因周邊雄猴的遷出及遷入而影響嬰猴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25、社群因亞成雄猴的遷出及遷入而影響嬰猴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26、嬰猴獨立行為而影響其意外死亡及受傷的因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