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臺灣獼猴之成年雌猴離群與遷入的探討
摘 要
獼猴屬(Macaca)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與南部及非洲的西北部。在世界上獼猴屬(Macaca)現存的19種物種中,其中以臺灣特有種動物之一的臺灣獼猴(Macaca cyclopis),是最不為人所熟知者,所 以臺灣獼猴(Macaca cyclopis)在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之等級上區分,引起諸多的爭議,往往是與 人的彼此利益相衝突所導致。往前人類無知及唯利是圖的濫殺及獵捕,以及臺灣獼猴棲息地經年累 月地破壞殆盡與野生動物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因此將臺灣獼猴列在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的排行榜 上。
雖目前臺灣獼猴面臨在人類貪婪的禁錮及各色各樣的藉口壓力下,致使臺灣獼猴在野生動物瀕 臨絕種保育類之等級區分上,引起諸多紛紛擾擾的爭議性。難道是與人類的彼此利益相衝突嗎?其 實是人類利用各懷鬼胎的藉口,而侵犯或侵佔其棲息地所導致。可悲!可嘆!人類不知檢討及反省 自己的所作所為,卻怪罪臺灣獼猴的肆虐不已。
臺灣獼猴在整個生態系統上,有其不可抹煞的平衡角色及關鍵地位,及其生存於大自然的功能 性及實在性,息息相關著未來人類生存的指標及里程碑。生存於自然界的臺灣獼猴能適應人類無知 恐懼之善意與惡意的存在行為,且與人類和諧相處而共存共榮。為何人類不能適應享有動物權及土 地權的臺灣獼猴存在呢?而尊重動物倫理及土地倫理的人文素養又何在呢?
研究者始於1993年7月,平均每年觀察及追蹤,生活於野地且自由活動之壽山臺灣獼猴超過180天以上的長期野外研究。我們經由個體辨識,來確認社群成員組成之動態變化以及社會行為。但經 時空環境的變遷所造成生態情境的破壞,往往影響臺灣獼猴的組織結構和社會行為模式的改變。往 前言其臺灣獼猴群居生活之母系社會,端言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與遷入而定, 但各社群的成員變動,其數量經常是變動不居的。
壽山臺灣獼猴是群居性生活的野生動物,有相當明確的階級制度之社會結構與社會組織系統。 其社群的社會組織與結構之大小可從11至93隻不等,在2002年3月的平均社群數為( )( +_標準偏差 ,n= )。其社群中之雌性成員,往往是留在出生社群中的母群「但亦有雌性成員離群的紀錄,尤其 於發情交配區間,為( )( +_ 標準偏差,n= ),( > %,n= )為最高」,所以社群的社會組織與結構是以母系為主的社會形態。母系社會組織系統中,其社群內成員位階高低的階級制度,其決定權、 選擇權、排斥權、接納權、息息相關著高位階之成年雌性成員的緊密性、團結性、結構性、組織性 。其社群中之成年雌性成員的社會組織與結構之大小可從3至27隻不等,在2002年3月的平均社群數為( )( +_標準偏差,n= ),所以成年之雌性成員是社群組織結構穩定性的基礎。
社群中之成年雄性及亞成猴之成員的社會組織與結構之大小可從3至19隻不等,在2002年3月的平均社群數為( )( +_標準偏差,n= )。雄性成員於(4-6歲)時之亞成猴,因其年齡漸長而慢慢地遷出其母群活動,為( )( +_ 標準偏差,n= ),但亦有(3歲)時之幼猴,隨其親緣關係之雄性成員遷出其母群活動,為( )( +_標準偏差,n= )。其成年雄性成員的社會組織與結構之大小可從2至12隻不等,在2002年3月的平均社群數為( )( +_標準偏差,n= );及亞成猴成員的社會組織與結構之大小可從2至9隻不等,在2002年3月的平均社群數為( )( +_標準偏差,n= )遷出或為周邊雄猴群的一 員;或為流浪雄性單性群的一員;或為流浪孤猴,直到能被另一群成年雌猴或核心雄猴群接納為止 。
自研究者觀察以來,除分群外,於21群中都有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與遷入,及21群中有 5群出現分群不成功的紀錄,即成年雌猴(含亞成年母猴)的離群,於時間的間隔一段時間後又遷回原社群,並藉此探討原社群與分群者互動之情形。所以藉分群的相關因素及成年雄猴(含亞成年雄猴及猴王)的遷出與遷入等相關因素,來探討臺灣獼猴群居生活之母系社會,
為何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與遷入,尚有如此地頻繁的遷出與遷入。
由於壽山是封閉的地形,再加上外圍區域過度的開發,致使猴群成員數量可能較其他地區猴 群成員數量龐大,而延遲分群的時機,(81年至87年,有 5群),但今年成年雄猴之數量驟減,卻加速分群(89年有 6群)。
一、緒言:
臺灣本島除人類以外,唯一的野生靈長類動物,就是臺灣獼猴(Macaca cyclopis),屬於哺乳類動物中之靈長目、獼猴科(Cercopithecidae)、獼猴屬,是臺灣本省特有種動物之一 (Murie.1872),也是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Lee and Lin 1992)。據 Fooden(1976)的分類,臺灣獼猴屬於馬來猴系(包括馬來猴 M. fascicularis,恆河猴 M. mulata 及日本獼猴 M. fuscata)中的一支,與恆河猴及日本獼猴之間的親緣關係相當密切(Mozawa et al.,1997; Cronin et al. 1980)。
由於過去對臺灣獼猴的研究,以形態、生理、解剖與醫學方面為主(Pryor 1969;楊,1983),而與生態及行為有關的研究則相當有限(彭與賴,1968:Poirier and Davidson. 1979:鄭 ,1989 ),佔有率大約低於10%;其中研究者早期又以日本的為多,本土的獼猴研究者與自然愛好觀 察者非常少。
在此狀況下,臺灣獼猴詳細的族群生態、社會行為、社會結構、食性、習性、聲音....等資料 ,諸多闕如。近十餘年來,由於政府機關與學者對生物保育工作推展不遺餘力,才有一些臺灣獼 猴的族群生態報告(吳與林,1987;李與林,1988;林等,1988);但僅有(Wu and Lin 1992)在墾丁社 頂長期追蹤一群獼猴生活史(後分為兩群)。但野生獼猴的蹤跡僅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棲息地未被破壞之處的山區發現 (李與林,1988;Lee and Lin,1992),如國家公園(林等,1988)與柴山(林與王,1991),而後者更是長期研究猴群行為生態的絕佳地點(儲,1998)。林與王(1991)在壽山曾 調查臺灣獼猴之族群分布,發現猴群有五群,至少有76隻;由於每日遊客上千,假日甚至可達萬 餘人以上,因此人為衝擊對此地區將有相當的影響。
因此研究者自1993年 7月開始,在壽山長期觀察研究臺灣獼猴之族群生態、社會行為、社會結構、食性、習性、聲音...等。由於有關臺灣獼猴行為生態的資訊有限,常聽到一些不適用於臺 灣獼猴行為之說法,或一些不切實際的論點與作法,及種種的迷思,而以訛傳訛。故探討臺灣獼 猴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於時間的間隔一段時間後又遷回原社群,並藉此探討原社 群與分群者互動之情形。期能藉以澄清觀念上與認知上的差距,由衷冀望壽山不僅是臺灣獼猴生 存的樂園;也是民眾學習尊重與大自然與其他成員共享資源的機會。
二、研究方法:
壽山原屬軍事管制區,在野生動物保育法實施之後,部份地區於民國1989年對一般民眾開放 ,即為一般民眾所稱的柴山。而本研究區包括北壽山(柴山自然公園與部份仍屬軍事管制區),與 南壽山,故以壽山稱之。自1993年7月開始,研究者7年多來,風雨無阻,每週除固定至壽山追蹤 臺灣獼猴兩天以外,在臺灣獼猴交配季節與生育季及寒暑假皆加強觀察,平均每年觀察時間超過
180天以上。
同時以餵食方式、馴化、接近與親近臺灣獼猴,進而熟識個體,目前幾能完全辨識壽山臺灣 獼猴21群之成年及亞成雄猴與雌猴的特徵及年齡。 猴群名稱則或依個體特徵、或依猴群初被發現或常活動的地點而命之。研究期間之前的資料
,則參考林與王(1995)及老山友的資料。
從1995年一月開始,至1999年十一月底,每次遇見猴群時,依成員個體特徵及年齡來確認猴 群,並紀錄時間、地點、猴群成員組成及行為,特別紀錄各群之分群時機與方式的狀況。
三、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臺灣獼猴的組織結構及母系社會之群居生活,與群內成員變動,其各群之數量經常是變動 不居的。當猴群數量多時,群內競爭增強,常由一群分為二群(Dittus,1988),活動範圍因而自 然擴大。
(二)、但由於壽山是封閉的地形,再加上外圍區域過度的開發,致使猴群成員數量可能較其他地 區猴群成員數量龐大,而延遲分群的時機;81.02阿醜群分出殘障群、83.02 二四六群分出相思台群、85.02.03大群分出野猴王群、86.05.14缺嘴群分出新缺群、87.10.04大群分出老六群。但自88年以來成年雄猴之數量驟減,卻加速分群:88.06.24青驚群分出類青王群、88.08.19管三哨群分 出海哨群、88.11.07開心谷群分出小開心群、88.11.24阿醜群分出類日本群、89.01.01二四六群分 出腳底掌群、89.02.13新萎縮群分出大牙群。
(三)、臺灣獼猴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與遷入的時機:依分群的月份而言,1月 份有1群、2月份有4群、5月份有1群、6月份有1群、8月份有1群、10月份有1群、11月份有2群。 其在發情、交配期,佔 %,然而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與遷入,亦於發情、交 配期,佔 %,大於 %。所以於成年雄猴及成年雌猴的發情、交配期,是臺灣獼猴成年雌猴(含 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與遷入的最佳時機。
(四)、臺灣獼猴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與遷入之方式:依臺灣獼猴之分群方式, 大都由數名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先離開原社群。其離開原社群的方式雖有多種,但先由成年雌猴先離開原社群的現象,佔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與遷入的高達 %,大於 %。
(五)、臺灣獼猴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與遷入之方式:依臺灣獼猴之分群方式, 大都由數名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先離開原社群,於時間的間隔中,有數名成年雌猴(含亞成年 雌猴)又遷回原社群。其離開原社群後又遷回原社群的方式雖有多種,但先由成年雌猴(含亞成年 雌猴)先離開原社群後又遷回原社群的現象,佔由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先離開原社群後又遷回 原社群的高達 %,大於 %。
1、數名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一次離群(含失蹤)與遷入佔有 %。
2、數名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陸續離群(含失蹤)與遷入佔有 %。
3、數名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單獨離群(含失蹤)與遷入佔有 %。
4、成年雌猴攜帶亞成年雌猴及幼嬰猴一次離群與遷入佔有 %。
5、數名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先離群,而亞成年雌猴及幼嬰猴陸續跟著離群與遷入佔有%。
(六)、臺灣獼猴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與遷入之方式:先由成年雌猴(含亞成年 雌猴)先離開原社群後又遷回原社群的時間間隔。
1、一週內佔有 %、一週至二週內佔有 %、二週至四週內佔有 %、四週至六週內佔有 % 、六週至八週內佔有 %、二個月內佔有 %、三個月內佔有 %、四個月內佔有 %。
2、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後,陸續再遷回原社群佔有 %。
3、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後而不知去向佔有 %。
4、成年雌猴攜帶亞成年雌猴及幼嬰猴離群,又陸續遷回原社群佔有 %。
5、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單獨離群佔又遷回原社群佔有 %。
(七)、臺灣獼猴先由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先離開原社群後,其整批又遷回原社群,而導 致分群瓦解的現象。此現象則視為臺灣獼猴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與遷入 的主要因素。在分群的過程中,有那些是造成不能分群的因素:
1、臺灣獼猴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離開原社群後,成員數量減少而為弱勢社群,易遭強 勢社群的驅趕,並沒有固定的領域與夜宿地,而遷回原社群。
2、臺灣獼猴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離開原社群後,成員之間亦存在資源、利益分配上的 排擠,位序高低的競爭,而遷回原社群。
3、臺灣獼猴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離開原社群,成年雌猴的年齡較老年化,離開原社群 後缺乏安全感,而遷回原社群。
4、臺灣獼猴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離開原社群後,受限於壽山是封閉的地形,再加上外 圍區域過度的開發,而使活動範圍重複,所謂見面三分情,而遷回原社群。
5、臺灣獼猴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離開原社群後,成年雌猴覺得嬰猴缺乏學習及嬉戲的 對象與機會,及本身照顧嬰猴及幼猴的能力行為,而遷回原社群。
6、臺灣獼猴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離開原社群後,成年雄猴的遷入,其成年雄猴的能力 不足、或人格特質等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而遷回原社群。
7、臺灣獼猴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離開原社群後,容易造成嬰猴的受傷或死亡,而遷回 原社群。
8、臺灣獼猴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離開原社群後,其亞成猴與幼猴經常回原社群,而使 成年雌猴遷回原社群。
9、臺灣獼猴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離開原社群後,因生育嬰猴而使成年雌猴遷回原社群 。
10、臺灣獼猴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離開原社群後,成年雄猴的遷入,彼此間的權力鬥 爭,造成猴王更替的頻繁,使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缺乏依賴感和安全感,而遷回原社群。
11、臺灣獼猴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離開原社群,成年雌猴的位序大多於原社群較低, 當時受排擠是一時的衝動,而後深感後悔而遷回原社群。
12、臺灣獼猴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離開原社群,成年雌猴當時正處於發情期而被成年 雄猴誘拐、或與所喜愛的舊情人約會而離開原社群一段時間,而後遷回原社群。
13、成年雌猴攜帶亞成年雌猴及幼嬰猴離開原社群後,成年雌猴間各懷鬼胎,親情的淡薄而
後遷回原社群。
14、臺灣獼猴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離開原社群後,覺得孤獨、寂寞,易受傷害而遷回原 社群。
(八)、社群內之成員變動:亞成雄猴常在 7歲前,通常是(3-6)歲時,離開出生之社群。每年的4月至10月為亞成雄猴,及每年的7月至12月是成年雄猴之遷出與遷入的頻繁期,造成各群數量的增 加或減少或失蹤。
1、分群的影響:當社群數量多時,群內競爭增強,常由一群分為二群(Dittus,1988),活動 範圍因而自然擴大。但由於壽山是封閉的地形,再加上外圍區域過度的開發,致使社群成員數量 可能較其他地區社群,成員數量龐大,而延遲分群的時機造成社群成員的變動。
2、新猴王的產生:在 次猴王更替中,超過 %發生於10月至翌年3月,又以12月與2月為最高;在 6至8月間,亦有 % 的猴王更替產生。當新猴王產生後,猴王帶領社群移動或覓食時,會帶該 群至其往前所熟悉的活動領域。當新猴王會帶領該群至其熟悉的環境覓食,而改變移行路線與活 動範圍,其活動範圍逐漸地增廣,而造成社群成員的變動。
3、社群數量的多寡:猴群的數量多(約50隻以上),為了找尋足夠的食物來生活與生存,其活動範圍自然地增廣。Wu and Lin (1993)曾估計一群臺灣獼猴(11-16)的活動範圍有14至19.5公頃。但由於壽山是封閉的地形,再加上外圍區域過度的開發,致使猴群的活動範圍與領域, 出現重疊的現象。彼此間的互相情形,亦有所謂的強勢社群與弱勢社群的存在,足以探討其生存 空間,依壽山臺灣獼猴的族群密度=族群總數量臺灣獼猴除以壽山總面積,其活動範圍並未達到 臨界點,並肯定有尚未出現的新社群存在,而造成社群成員的變動。
4、種內競爭:種內競爭等因素而造成成年雄猴(含亞成年雄猴及猴王)遷出與遷入的頻繁,而 造成社群成員的變動。
5、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如地形、氣候、死亡、失蹤、新社群的出現等,而造成社群成員的變 動。
6、人文因素:人文因素如研究者本身、獵捕壓力、人為干擾等,而造成社群成員的變動。
(九)、社會群居生活的組織結構:依臺灣獼猴之社會結構有猴王、副手、群內外雄猴(含亞成 年雄猴)及、群外雄性單性群、流浪雄性單性群、群外孤猴、流浪孤猴、群內雌猴(含亞成雌猴 )、幼猴及嬰猴,都有其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及應負的責任,所形成的社會群居生活。
1、群居生活之社交行為與社交禮儀:臺灣獼猴之社會結構除群外孤猴、流浪孤猴、流浪雄性 單性群外,大多過著以母系為主的群居生活,有相當明卻的階級制度與組織。群外雄猴、群外孤 猴、流浪孤猴,雖經猴王的同意入主群內,但其交際行為的運用,亦視雌猴的接納程度如何,否 則遭驅逐,造成群內成員變動。
2、群居生活之溝通方式:如理毛、唇動、跨騎、擁抱、親嘴、威嚇、追逐、強迫、翹尾等相 互行為動作等相互行為中,彼此間位階的高低、性別、對象、年齡等,都具有不同社會行為的涵 義,各社群亦存有不同而特殊的聲音來傳遞訊息。
3、群居生活中之次團體的親緣:臺灣獼猴之母系的社會組織,在猴王為王位爭奪過程中,處 於關鍵的地位外。母系社會中的親緣關係,正關係著彼此位階的高低及資源分配的均勻;位階高 的親緣團體,往往決定該群的資源分配。次團體的親緣與次團體的親緣的互動彼此較密切。
4、群居生活中之親緣團體間的互動行為:母系社會中的親緣關係,正關係著彼此位階的高低 及資源的分配。位階高的成年雌猴,其繁衍的下一代位階亦高,如此形成高位階的次親緣團體, 為了本身既得的各種利益,具有決定的分配資源的權利,甚至猴王的更替與產生,都要看位階高 的次團親緣體之臉色與接納程度;再加上位階高的成年雌猴具有交配的選擇權。
5、群居生活中成年雌猴位階的變動:依11群之原社群其成年雌猴位階高的變動率小<於 %; 9群之分社群其成年雌猴位階低的變動率小>於 %。可知成年雌猴位階高者於群內少有變動 ,於群內競爭及資源分配上,佔有絕對的優勢;成年雌猴位階低者,居於劣勢的地位。雖在發情 、交配期或新猴王產生時,位階在中下階級者,其位階雖有變動,卻也無法晉升至高層的位階。 造成高位階的次親緣團體,常常排擠低位階的次親緣團體。
6、群居生活中之經驗的學習:依臺灣獼猴的習性,有其自然的本能存在,如理毛、唇動、聲 音等,但大部分的社會行為,是從團體生活互動中的經驗學習以及獨立行為。
從上述(一)至(九)項的研究結果,可討論造成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與遷入 的原因何在?並比較原社群和分社群間的相關性及差異性。
(一)、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與遷入 ,可視為社群內之成員變動因素之一 。
(二)、社群成員組成的不同、成員數量的多寡、自然因子、人文因子,都會影響社群的社會結 構及其社會行為,活動範圍和夜宿地。
(三)、社群的來源和變遷,可依時間間隔的長短判定社群母系的多寡,原社群具有複雜性的多 母系系統,在各種因素下,容易造成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與遷入。分社群其 母系系統較單純化,則反之。
(四)、原社群具有複雜性的多母系系統,在各種因素下,不容易造成猴王更替及成年雄猴(含亞成 年雄猴)的遷出與遷入的頻繁,但在發情、交配期,卻反而造成成年雄猴(含亞成年雄猴)的遷出與 遷入及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與遷入的頻繁。分社群其母系系統較單純化,則反 之。
(五)、社群的來源和變遷經過一段時間間隔後,由於各社群間的互動及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 猴)的遷入,又形成社群複雜性的多母系系統,而造成分社群。
(六)、社群成員數量的多寡,常受成年雄猴(含亞成年雄猴)遷出與遷入頻繁及生育嬰猴性別 的影響,但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遷入是有限的,所以分社群的成員數量增長是緩慢的。
(七)、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與遷入和成年雄猴(含亞成年雄猴)的遷出與遷入 ,具有相關性的因素存在及共同因素的差異性。社群成年雄猴(含亞成年雄猴及猴王)遷出與遷入 的頻繁,在於避免近親交配。而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與遷入,可視為在於避 免近親交配。
(八)、原社群具有複雜性的多母系系統,在各種因素下,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位序變 動較不容易的。分社群其母系系統較單純化,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位序是經常變動的。
(九)、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與遷入,其於分群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 變動的因素,其變動的因素的差異性,正是探討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與 遷入的主要因素。
(十)、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其在分群後隔一段時間後,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 猴)遷回原社群,成年雄猴(含亞成年雄猴)亦遷出至別社群或遷回原社群,而導致分社群的瓦 解,正是探討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與遷入的主要因素。
(十一)、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生理特徵,可分為發情期、懷孕期、生育期為主要的階 段性。但從社會結構和社會行為中,探討成年雄猴(含亞成年雄猴及猴王)遷出與遷入及成年雌 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與遷入的心理特徵,可將臺灣獼猴的生理階段和心理階段 ,分為示好期、發情交配期、懷孕期、臣服期、生育期,而探討成年雄猴(含亞成年雄猴及猴王 )和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之間心理特徵的差異性,亦可將臺灣獼猴的生理特徵分為幼年期 、青少年期、青年期、壯年期、老年期之年齡結構。
(十二)、藉比較原社群和分社群的猴王產生、更替、結果、次數多寡、任期長短而言,原社群 和分社群組織結構中的成員組成與數量截然不同,在基本的差異性上可探討原社群為何多為副手 晉升或為回鍋猴王。
(十二)、藉比較原社群和分社群的猴王產生、更替、結果、次數多寡、任期長短而言,原社群 和分社群組織結構中的成員組成與數量截然不同,可探討猴王是非領袖行為的因素存在。
(十三)、藉比較原社群和分社群的猴王產生、更替、結果、次數多寡、任期長短而言,原社群 和分社群組織結構中的成員組成與數量截然不同,而有弱勢社群和強勢社群的存在。強勢社群其 活動範圍廣闊並有強烈的領域觀念,而弱勢社群常隨著環境的因子,沒有固定的領域觀念。
(十四)、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與遷入的因素:
1、壽山臺灣獼猴為原住猴,依年齡判別部份臺灣獼猴都已超過十歲,及其本身的聰明才智與 記憶,都曉得其彼此的親緣關係。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在於避免近親交配。
2、壽山是封閉的地形,再加上外圍區域過度的開發及人類的濫墾與濫伐,致使棲地植被變更 ,而導致活動範圍的重複,棲息地的重疊等,雖然延遲分群的時機。但距離的相近、重複、重疊 ,是最容易造成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
3、母系社會中的親緣關係,正關係著彼此位階的高低及資源的分配,成年雌猴位階低者,居 於劣勢的地位,雖在發情、交配期或新猴王產生時,位階在中下階級者,其位階雖有變動,卻也 無法晉升至高層的位階,於是造成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
4、位階高的成年雌猴其繁衍的下一代位階亦高,成年雌猴位階低者其繁衍的下一代位階亦低 ,為照顧下一代著想,而造成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
5、成年雌猴與成年雄猴的交配主要集中於每年的10月至12月,在超過 次的紀錄中,高於 %。於發情、交配期時,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隨著成年雄猴的遷出而離群。
6、成年雌猴位階低者,居於劣勢的地位;再加上位階高的成年雌猴具有交配的選擇權。低位 階的次團體親緣之成年雌猴,長期在交配資源的分配不公平下、資源的重新分配、成年雌猴的見 異思遷,而隨著成年雄猴的遷出而離群。
7、原社群具有複雜性的多母系系統,每一母系系統都有其喜愛和擁護的對象,容易造成成年 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
8、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往昔熟識的成年雄猴遷出至別社群為猴王或副手後,而投親靠 戚、約會老情人,而造成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
9、壽山野生植物分布廣闊,目前調查及紀錄壽山臺灣獼猴可食植物的果實、根、莖、葉、花 等可多達 140種以上,自然因素使果樹有季節性的變化而使食物組成不同。依臺灣獼猴的食性,自然會造成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
10、人為因素如,棲息地的破壞、獵捕壓力及販賣行為依然存在、人類惡意的攻擊與干擾、人 類的餵食行為、研究者本身、步道與涼亭的設置、登山遊客的多寡、保育觀念上的成就、軍事管 制區的存在而直接影響移行路線與活動範圍的改變,而造成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
11、移行及覓食路線的改變、重複、限制,造成彼此的熟識而互動及種內的競爭而造成成年雌 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
12、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在其本身的人格特質如何,及本身的體形、能力、面貌、魅力 及智慧如何等,而造成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
13、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其所扮演的角色與職責表現如何,如兩群對抗時是否衝鋒陷陣 、嬰猴受傷、幼猴死亡等,往往造成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
14、環境的熟悉度與各社群成員的互動如何,亦關係著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南 、北壽山的環境的熟悉度對於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與遷入是有所限制與差異的存在 。
15、自然環境與群居習性和環境的適應力,而造成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
16、當群內雌猴增多時,彼此間形成次團體,群內競爭增強及資源分配,產生排擠的現象,而 造成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
17、猴王對原社群的經營與管理欠佳或本身的交配能力不足,除王位岌岌可危外,亦造成該群 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
18、臺灣獼猴社會結構,有相當明確的階級制度與組織的社會。在成年雄猴及成年雌猴的發情 、交配期,及成年雌猴的生育期,又是臺灣獼猴分群的最佳時機。成年雄猴的遷出與遷入的頻繁 時,亦造成該群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
19、臺灣獼猴的社會組織是母系社會,在猴王為位爭奪過程中,社群內有嬰猴的受傷或死亡時 ,而造成該群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
20、離群成年雌猴除年齡較老外,大多是今年流產、或未懷孕、或嬰猴死亡、或失蹤者,佔21群的 %;佔11群的 %,而造成該群成年雌猴的離群。
壽山臺灣獼猴與人類和諧相處,共享這一片山林,此是我們應該努力的目標。壽山臺灣獼猴 為原住猴,依年齡判別部份臺灣獼猴都已超過10歲,早在柴山自然公園開放之前,就已存在的事 實,是不可否認的。臺灣獼猴成年雌猴一年僅生一胎,有的兩年或三年才生一胎,甚至有的四年 才生第一胎,並有自然因子的限制(如氣候)導致嬰猴的死亡,再加上棲地植被變更及各種社群間
競爭的影響,臺灣獼猴數目近幾年來的增加非常有限。
雖有部份人士認為臺灣獼猴的存在,不但與人爭生存空間,也威脅到人類的權益。目前並無任何壽山臺灣獼猴經營管理的方針與草案,對遊客與獼猴也無任何的保護措施或規範可依循。部份遊客常在施比受更有福的觀念上,產生任意餵食的行為,但應先瞭解臺灣獼猴的食性、習性、聲音的辨識、肢體語言的動作及社會行為與結構等,更不可有寵物心理與攻擊、干擾、鄙視的心 態與行為,否則臺灣獼猴會模仿人類的行為,以其人之道;反其人之身,造成彼此間不必要的傷 害與困擾!
是誰對?是誰錯?最需要教導也僅遊客能被教導,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而這也是最不容易做的事!往昔許許多多的問號與認知上的差距,已深值人心,此乃建立在沒有與壽山臺灣獼猴親 近,缺乏如同對家庭中成員般的長期觀察及探討的結果。
一些事件,再經新聞媒體或報章雜誌的大肆報導,以訛傳訛所造成的種種偏見與私見,甚至造成群眾語言上的暴力與衝突,往往基於缺乏對臺灣獼猴的認知,及保護少數人的利益之結果。 所以不管登山的目的何在?都應有包容心的雅量與風度。
壽山臺灣獼猴整個族群的數量,在這些年中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新社群的發現,這當然是由於辛苦的研究調查,以懂得臺灣獼猴的習性及食性,用聲音的辨識,再加上地毯式的搜索方式,而發現新猴群,並不是臺灣獼猴很會生,一下子暴增的。
有些人士批評餵食臺灣獼猴,結果會使猴群數量急速的增加、過度倚賴人類餵食,進而喪失 謀生能力等等,這些迷思都是因為沒有深入地瞭解與探討臺灣獼猴的族群生態的結果。
壽山臺灣獼猴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與遷入的因素,並非僅單一受控 於餵食者的行為,而是自然界各種自然因子或人為因素的多寡之間的交互作用、相互牽動的一個 綜合結果與機制。
每當上山觀察研究及追蹤猴群時,看到無知貪婪的人類,盜採及販賣可食性或作為藥用的植物,濫闢登山路線,及各個佔地為王,而濫伐樹木,開闢或增建休息區或運動場所,破壞猴群之棲息地,致使猴群流離失所而居無定處,卻誤認猴群及數量的急速增加。
有鑑於此,茲探討壽山臺灣獼猴成年雌猴(含亞成年雌猴)的離群(含失蹤)與遷入的因素,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人類所作所為及心態。並藉此告知文明人,地球只是所有人類賴以生存的地方,地球上的草木萬物都與人類息息相關;人類有登山運動的權利,但也有愛護地球,珍惜自然的責任及素養,如果恣意妄為破壞生態環境,必將導致全體人類極大的浩劫,後代子孫也會生活在空氣汙濁及充滿垃圾的惡質環境中,不可不慎啊!
但自78年部份開放以來,壽山整個生態環境與自然景觀經人類的踐踏與蹂躪,所孕育大自然無數的生命及自然生態資源豐富,卻逐漸地受到有形的破壞及無形的殺手,而走向資源枯竭與生態毀滅的憂慮,使整個生態環境與自然景觀已今非昔比,面目全非了。其實此種情形,有心人士與有關單位一再呼籲,其效果不佳,還是我行我素,有過之而無不及,無知的行為使生態系之潛 在危機,步步走向萬劫不復的境地。
就目前而言:其整個生態環境可早已列為保護區、環境教育區等,在此過渡的階段,應有一套有效的經營與管理.並劍及履及地實行,否則為時已晚,再談復育工作,那談何容易?今日不做,明日就會後悔!藉此篇報告,除對臺灣獼猴有近一步的認知與瞭解外,更盼喚醒人類的良知 ,保育壽山整個生態環境與自然景觀,以達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四、參考資料:(略)(1999年撰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