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臺灣獼猴之生態與保育
徐芝敏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 TEL:(07)5252000-3623 FAX:(07)5253623
E-mail: Hsumin@mail.nsysu.edu.tw.
林金福 高雄縣溪埔國中教務主任 TEL:(07)6561335-11 FAX:(07)6566010
E-mail:K0002@m1.xpm.ks.edu.tw.
摘 要
臺灣獼猴(Macaca cyclopis)是臺灣特有種動物之一,也是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研究者自1993年7月至1999年12月,平均每年觀察及追蹤壽山臺灣獼猴超過180天以上。同時經由個體辨識,來確定猴群之成員組成變化以及行為。目前壽山臺灣獼猴之猴群數有22群,其中有2群,正在追蹤中;其數量約為780隻,但近年來增長率有趨緩之勢。(在此請思考:1998年8月底,猴群數有16群;其數量超過 700隻以上,再加上1999年出生的嬰猴之存活數,為何目前只有約為780隻;而且其中又有新發現的猴群,統計於內)。
臺灣獼猴之社會結構除群外孤猴及流浪孤猴外,大多過著以母系為主的群居生活,由雌猴與 嬰幼猴及一隻象徵性的猴王和多隻雄猴所組成的群體,有相當明卻的階級制度與組織。成年雌猴 (滿四歲以上) 一年一胎,92 % 的嬰猴集中於每年的四月至六月出生。群內成員變動的因素,除出 生或死亡外,主要是亞成雄猴(滿三歲以上至未滿七歲)及成年雄猴(滿七歲以上),相當頻繁地遷出 與遷入,僅有少數雌猴的遷入或失蹤。群內雌猴之競爭,可能產生分群因子之一,而群間競爭定能 造成弱勢猴群,改變其棲息地與活動模式。
每年的10月至翌年的3月是新舊猴王的交替頻繁期。於壽山整個生態系而言,臺灣獼猴有其不可抹滅存在的價值及功能。壽山臺灣獼猴年年都發生被捕獸器夾斷肢體而殘障之情形,及失蹤(尤 其是成年雄猴)之情況,日趨嚴重,盼人類的良知覺醒,共同保育壽山整個生態環境,以達自然資源的永續經營與利用。
一、緒言:
臺灣本島除人類以外,唯一的野生靈長類動物,就是臺灣獼猴(Macaca cyclopis),屬於哺乳類動物中之靈長目、獼猴科(Cercopithecidae)、獼猴屬,是臺灣本省特有種動物之一 (Murie.1872 ),也是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Lee and Lin 1992)。據 Fooden(1976)的分類,臺灣獼猴屬於馬來猴系(包括馬來猴 M. fascicularis,恆河猴 M. mulata 及日本獼猴 M. fuscata)中的一支,與恆河猴及日本獼猴之間的親緣關係相當密切(Mozawa et al.,1997; Cronin et al. 1980)。由於過去對臺灣獼猴的研究,以形態、生理、解剖與醫學方面為主(Pryor 1969 ;楊,1983),而與生態及行為有關的研究則相當有限(彭與賴,1968:Poirier and Davidson. 1979:鄭 ,1989),佔有率大約低於10%;其中研究者早期又以日本的為多,本土的獼猴研究者與自然愛好觀察者非常少。在此狀況下,臺灣獼猴詳細的族群生態、社會行為、社會結構、食性、習性、聲音...等資料, 諸多闕如。
近十餘年來,由於政府機關與學者對生物保育工作推展不遺餘力,才有一些臺灣獼猴的族群生態報告(吳與林,1987;李與林,1988;林等,1988);但僅有Wu and Lin(1992)在墾丁社頂長期追蹤一群獼猴生活史(後分為兩群)。但野生獼猴的蹤跡僅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棲息地未被破壞之處的山區發現(李與林,1988;Lee and Lin,1992),如國家公園(林等,1988)與柴山(林與王,1991),而後者更是長期研究猴群行為生態的絕佳地點(儲,1998)。林與(1991)在壽山曾調查臺灣獼猴之族群分布,發現猴群有五群,至少有76隻;由於每日遊客上千,假日甚至可達萬餘人以上,因此人為衝擊對此地區將有相當的影響。
因此研究者自82年7月開始,在壽山長期觀察研究臺灣獼猴之族群生態、社會行為、社會結構、食性、習性、聲音...等。由於有關臺灣獼猴行為生態的資訊有限,常聽到一些不適用於臺灣獼猴行為之說法,或一些不切實際的論點與作法,及種種的迷思,而以訛傳訛。故先探討臺灣獼猴族群生活史與生態概況,再依序探討臺灣獼猴生態功能與人類對臺灣獼猴生存之影響,期能藉以澄清觀念上與認知上的差距,由衷冀望壽山不僅是臺灣獼猴生存的樂園;也是民眾學習尊重與大自然其他成員共享資源的機會。
二、研究方法:
壽山原屬軍事管制區,在野生動物保育法實施之後,部份地區於民國78年對一般民眾開放,即為一般民眾所稱的柴山。而本研究區包括北壽山(柴山自然公園與部份仍屬軍事管制區),與南壽山,故以壽山稱之。自82年7月開始,研究者六年多來,風雨無阻,每週除固定至壽山追蹤臺灣獼猴兩天以外,在臺灣獼猴交配季節與生育季及寒暑假皆加強觀察,平均每年觀察時間超過180天以上。同時以餵食方式、馴化、接近與親近臺灣獼猴,進而熟識個體,目前幾能完全辨識壽山臺灣獼猴二十群之成年及亞成雄猴與雌猴的特徵及年齡。猴群名稱則或依個體特徵、或依猴群初被發現或常活動的地點而命之(表一)。研究期間之前的資料,則參考林與王(1995)及老山友的資料。從1995年一月開始,至1999年十一月底,每次遇見猴群時,依成員個體特徵及年齡來確認猴群,並紀錄時間、地點、猴群成員組成及行為,且以每月最後一週所紀錄之猴群成員組成為主要之依歸。
三、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族群組成與生活史
1.族群的數量:壽山臺灣獼猴整個族群的數量與猴群數隨著壽山開放、研究調查足跡的擴大與增加新猴群的紀錄而增加。自七十八年壽山局部開放以來,當時只出現三群(缺嘴群、二四六群、乖乖群);八十年再出現阿醜群與開心谷群二群,這五群之紀錄可追溯於林與王(1991)的報告中。
八十一年阿醜群分出殘障群一群;八十三年二四六群分出相思台群一群;八十四年由於研究 調查足跡的擴大更發現四群;八十五年再發現小白兔群與大群分出野猴王群一群;八十六年又發 現三群,而缺嘴群亦分出新缺群一群;八十七年大群又分出老六群;八十八年再發現二群,而青驚群分出類青王群一群,與開心谷群分出小開心群一群,及阿醜群再分出類日本頭群一群,共計 23群。
由於猴群的陸陸續續的發現及分群,使得觀察各猴群間的互動情形成為可行。其中壽山臺灣獼猴也有失蹤的,如萎縮群與小白兔群,而萎縮群於八十六年十月,於南壽山天真谷附近,大部份雌成員再度的出現;但小白兔群失蹤後,只有一名雄成員於八十七年八月青春嶺附近再度的出現。
表一: 壽山臺灣獼猴之猴群數、發現日期、各群數量
表二: 壽山臺灣獼猴之各群每年的增長率
2.臺灣獼猴社會結構:臺灣獼猴大多過著群居的生活,有相當明確的階級制度與組織的社會。猴群是以母系為主的社會形態,亦即雌性成員留在出生的母群;或位序的高低之決定權亦在於雌性成員,而漸年長的雄性成員在亞成猴(3-6歲)時,慢慢地離開原群活動,或為雄單性群的一員;或為群外孤猴;或為流浪孤猴,直到能被另一群雌猴接納為止,有的終身為流浪孤猴。猴群的大小可從8至100隻,在1999年11月的平均猴群數為( + 標準偏差,n= )。穩定的臺灣獼猴社會組織通 常包括:
1)、群內與周邊雄猴:核心雄猴為一隻象徵性的猴王,及一或數隻的副手,猴王帶領猴群移行與活動(發情交配期例外)而副手大多殿後,照顧落後之幼猴;遇牠群侵犯時,猴王和副手則擔任防衛保護猴群的責任,並驅離群外孤猴或流浪孤猴。雄性成員較多的猴群還包括:1至10隻之周邊的群外雄猴,擔任前哨警戒與防衛的任務;3至13隻之周邊的雄性單性群則負責棲息地的固守,防止別群入侵其勢力範圍或於移行與活動時,亦擔任前哨警戒與防衛的任務,及驅趕者色。
2)、群內雌猴:擔任保護幼猴與嬰猴的角色外,並負責驅離別群之群外雄猴;或與別群雌猴相鬥之任務。棲息時位序高之雌猴與幼猴圍繞在猴王四周,位序低之雌猴與幼猴則分開較散於四周,亦擔任警戒與防衛的任務;移行與活動時,位序高之雌猴與幼猴則緊跟隨於猴王之後,位序低之雌猴與幼猴則較分散或殿後。
3)、群外孤猴則環伺於該群之群外,展現其交際行為,伺機進入群內與雌猴交配或藉此提高位序,進而謀奪王位。
4)、流浪孤猴則不屬任何一群,常環伺於各群,處處展現其交際行為,伺機進入群內與雌猴交配,直接謀奪王位。
3.生育期:成年雌猴一年一胎,目前有五隻生雙胞胎的紀錄。在1996年至1999年中,壽山臺灣獼猴之生育最早從二月下旬開始,但約有 %的嬰猴,主要集中於每年的四月至六月中出生,在超過次的紀錄中,僅有一隻於八月,其情形大多為年老之雌猴。而且如今年如流產或嬰猴死亡及未生育之雌猴,至羿年定會早生。
4.群內成員變動與群內、群間競爭:
1)、分群:當猴群數量多時,群內競爭增強,常由一群分為二群(Dittus,1988),活動範圍因而 自然擴大。但由於壽山是封閉的地形,再加上外圍區域過度的開發,致使猴群成員數量可能較其他地區猴群成員數量龐大,而延遲分群的時機,但今年成年雄猴之數量驟減,卻加速分群。
2)、遷出與遷入:亞成雄猴常在7歲前,通常是3-6歲時,離開出生之猴群。每年的四月至十月為亞成雄猴,及每年的七月至十二月是成年雄猴之遷出與遷入的頻繁期,造成各群數量的增加或減少或失蹤。剛遷入的雄猴,依遷入時間的早或晚,其位序通常較低,當猴群互動情形穩定後、及其交際手腕的運用、經過一段時間其位序逐漸提高、會影響該群的活動領域。
3)、新猴王的產生:在 次猴王更替中,超過 %發生於十月至翌年三月,又以十二月與二月為最高;在六至八月間,亦有 %的猴王更替產生。當新猴王產生後,猴王帶領猴群移動或 覓食時,會帶該群至其往前所熟悉的活動領域。
4)、猴群競爭:猴群常成群結隊,敏捷地跳躍於樹上或地面行走或休息,並以叢密之樹林或陡峭之岩石地帶作為棲息地,過著黎明即開始外出覓食,活動,夜晚回夜宿棲息地之生活式。南、北壽山都有強勢猴群及弱勢猴群,當弱勢猴群遇上強勢猴群時,往往會改變移行路線及夜宿棲息 地。
(二)、臺灣獼猴的生態角色:臺灣獼猴的食性主要為植物性,但也吃一些小昆蟲等十幾種或食土,這種多樣化的食性,及其成群的習性與活動能力,於壽山整個生態系而言,臺灣獼猴有其不可抹煞其存在價值與功能,對其他的生物有相當的影響,諸如:
1.啃食嫩芽嫩葉及嫩莖,刺激樹種萌芽長新葉;啃食果實同時傳播種子,可增加植物之族群量。壽山野生植物分布廣闊,目前調查及紀錄壽山臺灣獼猴可食植物的果實、根、莖、葉、花等可 多達 140種以上,自然因素使果樹有季節性的變化而使食物組成不同。如以果實而言,壽山臺灣獼猴四季皆取食構樹、榕樹、稜果榕等,其他還有春季之血桐、三角葉西蕃蓮、盤龍木等;夏季之蟲屎、烏臼、小葉朴等;秋季之樟樹、木虌子、狗骨仔等;冬季之山棕、菊花木、王瓜等都是 常取食之對象。蘇(1993)曾指出構樹的莖、葉、芽苞與花是獼猴春季食物的主要來源;夏季食用 果實與昆蟲的比率較高;冬季則以莖與葉為主。
2.獵食昆蟲與小型動物:臺灣獼猴喜吃鱗翅目的幼蟲與白蟻,有時將樹皮撥開,尋覓細縫中的白蟻,有時甚至食整個蜂巢,此可減少遊客被野蜂叮螯....等,間接增進遊客安全。而對幼松鼠的 把玩或食鳥蛋,此舉對這些生物數量之成長,有一定的影響。
3.製造森林孔隙:臺灣獼猴跳躍、追逐玩耍與覓食時,常會折斷植物枝條,使得原本茂密的樹冠層出現新的空隙,有利於樹層底部的植物萌發或生長。
4.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臺灣獼猴啃食果實與枝葉,其中未吃盡的殘枝、落葉與落果,可提供其他樹層底部的生物利用這些物質。而臺灣獼猴的排遺,也是一些生物生活與覓食之處。
5.對人類的醫藥貢獻:長久以來,獼猴是醫藥研究的對象,也是實驗的動物。
6.環境教育的價值:壽山的臺灣獼猴與民眾近距離且頻繁的接觸,提供民眾學習與大自然其他成員共享資源與共存的機會,是最佳的生態環境場所。
(三)、臺灣獼猴的保育:野生動物保育法的頒布與施行,對保育類的臺灣獼猴而言,自然有其不可抹滅的功效。雖不免私設陷阱或捕獸器等不當行為依然存在,除公然攜棍棒襲傷外,但至少不敢明目張膽地獵殺與捕捉!因此公然狩獵的情形已不多見,但街頭仍舊有臺灣獼猴之嬰猴的展 售出現。
壽山臺灣獼猴近幾年,猴群陸陸續續的被我發現,北壽山的猴群經馴化而出現,除對穿迷彩裝與持彈弓者等外,一般而言漸漸地與和遊客接近。未經馴化或未經遊客餵食的臺灣獼猴,遇人類的迫近易受驚嚇,反而容易被捕捉!馴化或較親近人類的臺灣獼猴不易被捕捉,可從南、北壽山的失蹤獼猴之比率得知。壽山臺灣獼猴在其保護傘之下,能和人類和諧共存於地球上,這豈不 是一大福音嗎?壽山臺灣獼猴的猴群數目也較往昔的多,這難道不是保育的一大成就嗎?
遺憾的是不正當的行為,如設陷阱、捕獸器或帶拐杖、木棍、樹枝、彈弓、BB彈、十字弓、美工刀、電擊棒、麻醉槍等干擾,進而捕捉及傷害獼猴之行為仍不免出現,難以禁絕,壽山臺灣獼猴仍陸陸續續出現肢體殘障及失蹤的情形發生。幾乎每群都有肢體殘障的臺灣獼猴,而且年 年都發生,其位序於各群中都是最低的,如何生存啊!
但比起生存於保護區外的其他臺灣獼猴,整群被毒殺的傳聞而言,生活在壽山的臺灣獼猴,其整個族群又是何其的幸運?其他地區,常因棲息地的破壞與天然植物的減少,迫使臺灣獼猴出現於果園,因此,當新聞媒體報導猴群不怕人類驅趕,而損壞農作物等情事時,許多人都責臺灣獼猴的不是,卻很少人反省人類的行為,過度的開發及保護區外之私下的獵殺與毒殺,造成全省 臺灣獼猴數量的逐漸減少,實施將近十年的野生動物保育法,正是臺灣獼猴的十年浩劫。
壽山臺灣獼猴與人類和諧相處,共享這一片山林,此是我們應該努力的目標。壽山臺灣獼猴為原住猴,依年齡判別部份臺灣獼猴都已超過十歲,早在柴山自然公園開放之前,就已存在的事實,是不可否認的。臺灣獼猴成年雌猴一年僅生一胎,有的兩年或三年才生一胎,甚至有的四年才生第一胎,並有自然因子的限制(如氣候)導致嬰猴的死亡,再加上棲地植被變更及各種群間競爭的影響,臺灣獼猴數目近幾年來的增加非常有限,21群中有 群為負成長,但亦有些猴群仍 在成長中,如以成年雄猴與雌猴的數量比而言,目前尚未達到此地臺灣獼猴的最大承載量。
雖有部份人士認為臺灣獼猴的存在,不但與人爭生存空間,也威脅到人類的權益。目前並無任何壽山臺灣獼猴經營管理的方針與草案,對遊客與獼猴也無任何的保護措施或規範可依循。部份遊客常在施比受更有福的觀念上,產生任意餵食的行為,但應先瞭解臺灣獼猴的食性、習性、聲音的辨識、肢體語言的動作及社會行為與結構等,更不可有寵物心理與攻擊、干擾、鄙視的心態與行為,否則臺灣獼猴會模仿人類的行為,以其人之道;反其人之身,造成彼此間不必要的傷害困擾!是誰對?是誰錯?最需要教導也僅遊客能被教導,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而這也是最不 容易做的事!
往昔許許多多的問號與認知上的差距,已深值人心,此乃建立在沒有與壽山臺灣獼猴親近,缺乏如同對家庭中成員般的長期觀察及探討的結果。一些事件,再經新聞媒體或報章雜誌的大肆報導,以訛傳訛所造成的種種偏見與私見,甚至造成群眾語言上的暴力與衝突。或許都為了壽山生態而有不同的見解與看法?但大部份是自私及無知的心態作祟所導致的!所以不管登山的目的 何在?都應有包容心的雅量與風度。
壽山臺灣獼猴整個族群的數量,在這些年中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新猴群的發現,這當然是由於辛苦的研究調查,以懂得臺灣獼猴的習性及食性,用聲音的辨識,再加上地毯式的搜索方式,而發現新猴群,並不是臺灣獼猴很會生,一下子暴增的,全都雌猴生出的。有些人士批評餵食臺灣獼猴,結果會使牠們過度肥胖、過度倚賴人類餵食,進而喪失謀生能力等等,這些迷思都是因 為沒有深入地瞭解與探討臺灣獼猴的族群生態!聰明的?請告訴我!沒有謀生能力與族群數量遽 增是相等的符號嗎?
欣聞高雄市政府已訂定壽山自然公園管理辦法,並獲行政院核備在案,現正進行範圍之界定,及柴山列入野生動物保護區。但自七十八年部份開放以來,經人類的踐踏與蹂躪,壽山孕育大自然無數的生命及自然生態資源豐富,卻逐漸地受到有形的破壞及無形的殺手,而走向資源枯竭與生態毀滅的憂慮,使整個生態環境與自然景觀已今非昔比,面目全非了。
其實此種情形,有心人士與有關單位一再呼籲,其效果不佳,還是我行我素,有過之而無不及,無知的行為使生態系之潛在危機,步步走向萬劫不復的境地。就目前而言:其整個生態環境可早已列為保護區、環境教育區等,在此過渡的階段,應有一套有效的經營與管理.並劍及履及地實行,否則為時已晚,再談復育工作,那談何容易?今日不做,明日就會後悔!藉此篇報告,除對臺灣獼猴有近一步的認知與瞭解外,更盼喚醒人類的良知,保育壽山整個生態環境與自然景 觀,以達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四、參考資料:(略)(2000年發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