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研究野生獼猴之先決條件是熟識各社群內每個個體及長期的追蹤研究

 1、野生獼猴是群居生活之母系社會與圈養獼猴是截然不同的,若將圈養獼猴之社會結構及行為套用在野生獼猴身上,研究結果是天壤之別?但臺灣就是有這樣的學者?

2、野生獼猴是母系社會,高位階雌猴是社群之大家長,對於社群內或社群外之成年雄猴是有絕對的接納及排斥權,所以分群行為是成年雌先發起的,然猴再接納成年雄猴而形成旁支群。也可知野生獼猴有社會階級,因此社群內成年雌猴可分為高、中、低之階級。
3、社群內約3~5雄幼猴在成長過中,主動離開出生群,先移入具有血緣關係之社群,然後與成年雄猴形成雄性單性群,再移入不具有血緣關係之社群。
4、野生獼猴雄猴社會結構可分為群內及周邊雄猴,群內雄猴依位階可分核心雄猴(里長伯)及(里幹事),周邊雄猴依位階可群外雄猴、群外孤猴、雄性單性群、流浪孤猴。
5、野生獼猴成年雄猴之位階是變動不居的,是隨時可變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成年雄猴只是母系社會中之短暫過客罷了,所以每逢交配季是成年雄猴移出各社群及遷入各社群最頻繁的季節。
6、交配季也是核心雄猴更替的頻繁期,亦是分群之最佳時機,所以每逢交配季時,各個成年雄猴皆舉尾而雄糾糾氣昂昂。可知舉尾之行為並不是核心雄猴的專門權利,就如交配也不是核心雄猴的專門權利,只是核心雄猴有交配的優先權罷了,但高位階雌猴也有交配的選擇權,因此每逢交配季各個成年雄猴皆有交配的權利。
7、所以研究野生獼猴之先決條件是熟識各社群內每個個體及長期的追蹤研究,才知各社群內成員之組成與變動及社群間彼此互動行為,也知社群數、族群量、每年嬰猴出生率及存活率,亦知各個成員的生老病死、被毒殺、被獵捕。
8、當不熟識各社群內每個個體及蜻蜓點水般的走馬看花,那研究報告簡直就是「屁」。君不見學者研究各地區之臺灣野生獼猴社群數、族群量皆是「估計值」,僅見幾社群,就能知族群數、出生率?真誇張可估計全臺野生獼猴有20幾萬隻。
9、更荒繆竟隔5年就估計全台野生獼猴有30幾萬隻,但有關主管單位竟說全台野生獼猴族群穩定成長,將台灣獼猴踢出保育類後也不聞不問。
10、隔6年後又開始搞獼猴太多造成農損及愈來愈下山,好如孫悟空下凡間,變變變出成千成萬的徒子徒孫,這不是屁話、屁事?什麼才是屁話、屁事!
11、當不熟識各社群內每個個體及長期的追蹤研究時,請問圖片中之成年雄猴是群內核心雄猴(里長伯)或是(里幹事),周邊雄猴之群外雄猴、群外孤猴、雄性單性群、流浪孤猴呢?成年雌猴是高、中、低位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