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逆天是違反大自然生態鏈的行為


轉載瑭芯在「獼猴健康與族群經營管理研討會(10/29) 」相簿新增了 78 張相片。
終於有點思緒可以為無法為自己出聲
又在台灣被顧人怨的從第一級保育打入冷宮
掉到第三級保育的台灣特有種(只有台灣才有的)
台灣獼猴講講人微言輕屁話。
台灣"謎"猴真的很「脫序」嗎?
台灣"謎"猴入侵民宅是因為數量太多嗎?
說真的,我學的是人類護理學,人類流行病傳染學,人類老年安寧療護
對於生態環境?
我剛懵懂的闖入,但我用心去學習
因緣把柴山當成健康體能復健場
際會認識了美美林透過參加她的獼猴生態團
再認識了美美的老爹,林金福老師-
一位也是因練身體爬上壽山碰上台灣獼猴
又一頭栽進台灣獼猴研究的隱藏版"憤青"
為了台灣獼猴,我不錯過任何一場與美美和老師上山的機會
我想我爬柴山已經不再是只為了身體安康了吧
接著我認真的聽著美美的講解,
不懂的再私下抓機會問林老師,
然後也在家自己做功課,把不懂的畫線註記
時不時就敲美美訊息煩著她問這問那
每一次得到答案後都覺得自己的問題好淺啊,
但老師和美美總是不厭其煩的回答,這就是一種感動
然後每次上山我也很注意老師,
總是一本小冊子和一隻筆隨身攜帶
只要一發現猴子們有異狀就拿出做記錄
誰會這麼閒?
閒到大部份人都觀念錯誤的以為猴子有"蝨母"的抓蝨母相咬
這又是一種感動。
到底為什麼一直把台灣獼猴污名化?
有多少仇恨認為牠們數量多到乾脆開放獵殺?
然後憎恨的已經開始實施為台灣獼猴作人工節育了
然後等牠們快又要滅跡再努力復育?
生統是採隨機樣本再套用公式,
然而對於台灣獼猴的研究卻只是單一樣本,
算出來的數字更只能說是略估,而隨機的誤差值相對更大?
生命本來有生就有死,無故消失的呢?
這些估算影響著信賴區間誤差值的大小
在我的認知裡都是逆天違反大自然生態鏈的行為
族群少了數量少了,代表再復育就是"近親繁殖"
人類都懂得避開近親婚配才不會孕育出基因有問題的下一代,
近樣結婚可導致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這是遺傳學領域
在任何有生命的生物一樣也會有這樣的問題,這叫"基因漂變"
不說野生動物,從跟我們最親近的貓與狗身上,
我們很容易就發現這樣的問題貓狗,不是嗎?
猴的節育方式跟同為靈長類的人是一樣的
有內置子宮避孕器,有口服避孕藥,有肌肉注射避孕藥,有皮下植入避孕藥
這些東西,在人身上都會有機率性出現副作用,
但人一發現身體不對勁會自行就醫;
猴呢??等注射者一隻一隻去發現?別矇我啊,哪屋摳零~
另外,常在新聞看到很不負責任報導,
給台灣獼猴冠上"脫序猴。孤獨猴。"啼笑皆非的名詞
台灣獼猴是群聚動物,牠們有猴界的社會制度與社會結構,
也是一個母系社會,雌猴多留在出生社群,
接近成年的雄猴(約四到五歲)會慢慢地離開原群活動,或為雄單性群的一員;或為群外孤猴;或為流浪孤猴,直到能被另一社群接納為止(Hsu et al. 2006)。
不要一直把這些"個體戶"用人類簡單的思維去看待這些離群流浪的猴子脫序,行為偏差,與猴不合,這本來就是獼猴的"社會制度、社會結構"。

我還是很感謝學者專家們對獼猴研究的付出,
更感謝這樣的機會一睹學者們的風采。
在此我特別感謝陳貞志獸醫博士回答了我的人猴共通傳染病(肺結核)的問題
我提問:
台灣有研究出確切人被猴傳染疾病的個案嗎?
若肺結核人傳猴(曾新聞報導台北動物園有猴子被人傳染肺結核)。
是否有追蹤該猴是否為開放性肺結核?
註:
1。肺結核在同為靈長類的人類世界=台灣分級為第三類必須通報的法定傳染疾病,也就是一週內通報,必要時,得於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施行隔離治療。
2。開放性肺結核只要按醫囑服用六個月療程藥物並持續追蹤就可不具傳染力,但若非開放性肺結核也未接受治療追蹤也有可能成為開放性肺結核。
另外,關於B病毒的問題
皰疹B病毒感染症在台灣屬於第四類通報傳染疾病:
依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期限及規定方式為之。、
但是新聞媒體、檯面上的學者專家卻沒有說清楚講明白的:
(1)亞洲地區的日本獼猴、台灣獼猴等獼猴屬的舊世界猴有半數抗體陽性。此病毒和人類的單純疱疹病毒一樣,終身潛伏在動物的感覺神經節中,沒有發病是不會成為感染源 (參考資料:人畜共通傳染病臨床指引-第四章 疱疹 B 病毒感染症) (這就是我不斷跟猴子打架卻還活著的原因)。
(2)此病毒在群體圈養的成猴其感染率則達 80~90%,因病毒潛伏在三叉神經,獼猴一經感染病毒會終生潛伏。會因為壓力、窘迫、緊張或某種因素而使病毒再活化、發病 (參考資料:2005 年動物疫病診斷鑑定技術研習會,第九章 疱疹 B 病毒感染症 ),因此圈養環境下的獼猴較容易檢驗出感染疱疹B病毒。
感謝美美提供的珍貴資訊。
美美整理了近20年來的歷史新聞,和她的手邊資料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進去參考參考
學者權威不用被貼標籤,不用特殊手段,只要心正心善,心胸寬容,自然能吸引受人尊重願意跟隨。
我感謝林金福老師為壽山台灣獼猴的2X年付出,並傾囊相授的胸懷。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這就是臺灣的學者?真是汗顏呀!

這就是臺灣的學者?真是汗顏呀!
1.連臺灣獼猴受孕時間都估算錯誤了,那麼壽山地區的獼猴約有1400隻 當然也是估算錯誤了。
2.10年前裴先生估算壽山地區的獼猴約有1400隻?10年後蘇小姐也估算壽山地區的獼猴約有1400隻?間隔10年壽山地區的獼猴都無出生的嬰猴?蘇小姐竟認為造成獼猴數量大增的原因是人為餵食?
3.蘇小姐的科學調查是穿越線,臺灣獼猴是動物並不是昆蟲。
4.蘇小姐於2012年研討會說她在壽山國家自然公園,「一」天內,在「一」條路線上看見臺灣獼猴有23社群,而且1年內才上壽山10(高估了)
5.2012年研討會蘇小姐估算壽山地區的獼猴約有1400隻?2014年研討會蘇小姐也估算壽山地區的獼猴約有1400隻?2年間隔也是無出生嬰猴?
6.這就是臺灣的學者之一貫技倆?難道研究經費不是你或妳的血汗錢嗎?

5.所謂三人成虎,真是沒資格於臺灣獼猴這塊領域?難道這不是自取其辱嗎?
日期:2014-10-29 記者 李娉婷/報導...
TANEWS.ORG.TW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台灣謎猴-野生動物就應該要害怕人類嗎?】

【台灣謎猴-野生動物就應該要害怕人類嗎?
對於從小跟動物打混的我來說,對於這個觀念一直無法接受。
野生動物害怕人類是本能嗎?
當我們去翻閱種種關於動物行為的研究,會發現恐懼和害怕並不一定是出於「本能反應」,而是經由學習和過去的經驗形成的行為、情緒,而這樣的情緒反應大部分是面對「天敵」和「危險」時產生。
這裡就牽涉到心理學相關的層面了,而行為心理學中的「認知心理學」,有許多研究者藉由測試動物的反應來驗證動物是否有認知能力;並藉由刺激來觀察動物的反應,去理解動物在形成「害怕」這樣的心理狀態時所需要條件是什麼?
於是心理學家John B. Watson做了一個測試,他讓嬰兒每次看見小白兔時發出很大聲的巨響,此後(被制約後)這個小嬰兒看到小白兔就會因為想起先前的驚嚇而哭泣、害怕,甚至往後看到白色的東西就會哭(類化作用generalization)
再舉例來說,為何「初生之犢不畏虎」?為何小孩會不害怕火焰伸手去摸?
邏輯上來說,對於未知、沒有惡經驗的事物,引起害怕反應的機率是很低的。
對於動物的認知,目前所做的研究都只能利用測試來驗證我們假設,因為我們永遠無法得知除了自己以外的生物「真正」的想法是什麼?
只能模擬、揣測,試著去了解大概的輪廓。
那為什麼在台灣會有「野生動物會害怕人類」、「野生動物會警戒人類」的普遍想法,如果野生動物沒有害怕、恐懼人類的反應似乎就不太正常的觀念?
這只是推測、預設下的想法?
或者我們認為人類對於野生動物來說是「天敵」及「危險」?
如果這一切只是習慣使然,請大家顛覆一下以往的想法。
我們應該去做的,是讓大眾獲得正確的生態觀念及學習對待野生動物的良好態度,不是隨意的跟大眾宣稱野生動物就應該要怕人。
為什麼「應該」?為什麼要讓動物感到恐懼?
這是我們該好好檢討的問題,而不是將這樣的「應該要害怕人」合理化成野生動物都該具備的習性。

相片:【台灣謎猴-野生動物就應該要害怕人類嗎?】
對於從小跟動物打混的我來說,對於這個觀念一直無法接受。

野生動物害怕人類是本能嗎?

當我們去翻閱種種關於動物行為的研究,會發現恐懼和害怕並不一定是出於「本能反應」,而是經由學習和過去的經驗形成的行為、情緒,而這樣的情緒反應大部分是面對「天敵」和「危險」時產生。

這裡就牽涉到心理學相關的層面了,而行為心理學中的「認知心理學」,有許多研究者藉由測試動物的反應來驗證動物是否有認知能力;並藉由刺激來觀察動物的反應,去理解動物在形成「害怕」這樣的心理狀態時所需要條件是什麼?

於是心理學家John B. Watson做了一個測試,他讓嬰兒每次看見小白兔時發出很大聲的巨響,此後(被制約後)這個小嬰兒看到小白兔就會因為想起先前的驚嚇而哭泣、害怕,甚至往後看到白色的東西就會哭(類化作用generalization)。

再舉例來說,為何「初生之犢不畏虎」?為何小孩會不害怕火焰伸手去摸?
邏輯上來說,對於未知、沒有惡經驗的事物,引起害怕反應的機率是很低的。

對於動物的認知,目前所做的研究都只能利用測試來驗證我們假設,因為我們永遠無法得知除了自己以外的生物「真正」的想法是什麼?
只能模擬、揣測,試著去了解大概的輪廓。

那為什麼在台灣會有「野生動物會害怕人類」、「野生動物會警戒人類」的普遍想法,如果野生動物沒有害怕、恐懼人類的反應似乎就不太正常的觀念?

這只是推測、預設下的想法?
或者我們認為人類對於野生動物來說是「天敵」及「危險」?

如果這一切只是習慣使然,請大家顛覆一下以往的想法。
我們應該去做的,是讓大眾獲得正確的生態觀念及學習對待野生動物的良好態度,不是隨意的跟大眾宣稱野生動物就應該要怕人。

為什麼「應該」?為什麼要讓動物感到恐懼?

這是我們該好好檢討的問題,而不是將這樣的「應該要害怕人」合理化成野生動物都該具備的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