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以侵門踏戶或乞丐趕廟公等不擇手段地侵佔野生動物棲地,造成野生動物賴以為生的這塊棲息地之破碎化及零碎化,再加上無極限地高度開發道路,交通建設等便利運輸,也阻礙了野生動物遷徙本能之通道。
2、人千方百計地迫逼野生動物侷限於狹隘棲息地,過度開發也阻斷野生動物遷徙路線。侷限棲息地導致野生動物之基因窄化,無遷徙通道也導致野生動物之基因無法交流等而造成基因缺陷。
3、當生活於這塊土地野生動物是小族群:以野生獼猴為例,當族群數量約在300隻以下時,在時間的流轉下,將面臨滅絕的危機。以大崗山、觀音山及旗尾山的野生獼猴族群為例,在一夕間滅絕,這是活生生的案例,其它地區又何嘗不是如此。
4、誰之過?誰之罪?陷野生獼猴族群於萬劫不復之地?為何不省思?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無非是明辨是非之事。我是人?又為何為人?若無是非明辨之心,則無惻隱之心,無惻隱之心,則非人也!
5、俗語說:一樣米養百樣人,這是老祖宗的智慧,也就是人生百態的描述。每人都有每人的看法與理念,彼此間信念也許不盡相同,也因彼此間相異,所以尊重、包容他人不同理念與信念,也就是尊重、也是包容自己,彼此之心洋溢著互信、互諒之幸褔之心。
6、孔孟之道以仁為本,在於推己及人,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仁民愛物之心。當以此理念與信念推及至萬物時,以慈悲心善待野生獼猴、以包容心尊重野生獼猴,這何嘗不是善待、尊重自己。彼此間共存共榮於這塊土地。